• 740738289/2025-00019
  • 巩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国土空间规划
  • 2025-02-26
  • 2025-02-27
巩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后公告

《巩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25年1月28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2025〕10号)批准,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公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有序推进巩义市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统筹全域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筑满足新时期人口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的国土空间格局,提升现代化空间治理能力,特编制巩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本规划是巩义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编制各镇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本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巩义市行政辖区。中心城区范围:东至站街镇与北山口镇行政辖区边界,南至郑洛高速-坞罗河,西至市界,北至邙岭山脊线,面积为223.1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城市性质、定位和发展愿景

(一)城市性质

以河洛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链接郑洛协同发展的支点城市、以专业化制造为特色的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城市定位

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高地、郑州都市圈山水特色公园城市、中原地区宜居友好幸福城市、黄河流域特色鲜明文旅强市。

(三)发展愿景

以“河洛文化传承创新典范、现代化中等城市样板”为发展愿景。至2035年,处于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特色凸显、实力提升阶段。耕地保护与生态格局全面稳固,安全韧性水平大幅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吸引力增强,生态文化特色凸显,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建设成为黄河流域中等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城市。

三、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突出巩义市专业化职能优势,承接郑洛产业转移,强化与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文化共建共享、和谐发展,构建跨黄河协同的郑洛焦黄河生态文化带,推动伊洛河流域生态文旅深度融合。

直连直通,融入郑州市一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对接,深度融合郑州市产业发展;区域联动,打造合作共赢的环嵩山生态文化区。

四、市域国土空间格局

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成果为基础,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统筹全域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巩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0.9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956.14公顷;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2倍以内。

(二)合理划定主体功能区

落实河南省和郑州市主体功能区格局,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细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巩义市以镇、街道为单元细化落地进行差异化指引,形成城市化地区7处、农产品主产区2处、重点生态功能区11处。

(三)构建市域总体空间格局

构建以“两廊引领、多区融合、两轴多心”为框架,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两廊引领:指黄河生态文化走廊、伊洛河生态文化走廊。重点严控生态及安全空间,提升滨水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引领市域生态文化发展。

多区融合:指一个高效农业生产区、两个特色农业区、一个优质粮食生产区、多个城镇发展集中区。

两轴多心:两轴指中部城镇发展轴,东部城镇发展轴。多心指中心城区、回郭新城、巩东新城及各镇中心。

(四)保障安全高效的农业空间

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合理调整农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引导农业产业相对集中、农业产业链有序衔接和农业基础设施相应配套,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建“一环四区”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环,沿巩义市中心城区沿线发展林果、蔬菜等特色种植,打造休闲观光产业带。

四区:黄河滩高效农业生产区、百里邙岭林果种植区、“西芝回鲁”优质粮生产区、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黄河滩高效农业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洛镇;百里邙岭林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康店镇、河洛镇、站街镇及G310以北的丘陵地区;“西芝回鲁”优质粮生产区,主要分布在西村镇、芝田镇、回郭镇和鲁庄镇;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新中镇、小关镇、涉村镇和夹津口镇。

(五)构建安全韧性的生态空间

形成“两带两屏,四廊多节点”的全域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加强北部黄河生态带与中部伊洛河生态带的保护与治理,融入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一盘棋”。保护南部山地丘陵生态区、北部邙岭生态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推动环境污染治理、矿区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保护以石河、西泗河-东泗河、坞罗河、汜水河等河流水系为依托的四条生态廊道,推进生态空间连接成网。加强生态修复,预留生物迁徙通道,构建生态网络。以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地、生态廊道等为依托,形成回郭北部、坞罗水库、青龙山、河洛汇流、米河五处生态节点,塑造高品质生态空间。

(六)构筑高效集约的城镇空间

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优化全域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绿色城市,增强城镇活力和竞争力,引领生产力布局,支撑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主两副、三片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强化由现状城区及康店、河洛、站街、芝田、北山口等外围城镇镇区与产业园区组成的中心城区,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共同构建巩义市城镇发展的主体空间。

两副:加强由大峪沟、竹林、小关、新中、米河5镇组成的巩东新城与回郭新城的建设,壮大其辐射影响范围,分别形成东部副中心与西部副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三片:鲁庄镇区、西村镇区、夹津口-涉村镇区3个特色城镇发展区。

多点:依托中原西路、S234、东南部特色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多个特色生态文旅区域。

五、城乡空间品质

(一)分类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统筹考虑村庄区位、人口、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生态保护、地质灾害,以及周边城镇地区土地利用等因素,加强村庄发展建设分类指导,优化乡村总体空间格局。确定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整治改善类五种村庄类型。

(二)彰显活力魅力山水人文空间

保护巩义市“大河绕其北,嵩岳亘其南,邙洛胜概,回合环抱”的独特自然山水格局,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域构建“一山、一河、四片区”的历史文化格局。

一山:即南部山区,依托南部山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南山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区。

一河:即伊洛河,依托伊洛河形成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带。

四片区:依托双槐树遗址、康百万庄园、宋陵、稍柴遗址等富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洛汭历史文化片区、康店历史文化片区、稍柴遗址历史文化片区、宋陵历史文化片区四大历史文化片区。

(三)塑造特色的城乡地域风貌

以南部山林丘陵地带和北部邙岭丘陵区,黄河生态带和伊洛河生态文化景观带,形成巩义市城乡生态风貌本底,串联北部丘陵台塬区、中部文化都市区、东部丘陵宜居区、南部山林生态区,结合周边小城镇,整体形成“两山筑生境,两水领乾坤,四区显特色,多点亮形象”的风貌格局。

(四)强化产业创新和制造业空间保障

1.强化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统筹产学研,联通企校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打造先进制造科创基地。巩固提升铝精深加工、高档耐材、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扶植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制造业,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物流等三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争取新型化工产业,共同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休闲经济等新经济赋能机制,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保障先进制造业空间。规划形成以省级、市级产业园区为主体,小微产业园为补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省级产业园区:即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含回郭园区、站街园区、康店园区、芝田-永安园区和芝田-北山口园区。回郭园区发展铝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站街园区发展铝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现代物流;康店园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芝田-永安园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研发;芝田-北山口园区发展高温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市级产业园区:包括西村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智能装备产业园。西村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

小微园区:多个镇级小微产业园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

(五)完善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

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提高城市活力和魅力,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按照等级分明、联系方便、服务半径合理的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形成“中心城区-新城-组团-中心村”的四级配置体系。

六、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一)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布局

构建“两山一水四廊道、两心三轴八片区”的空间结构。

“两山”指青龙山、邙岭两个生态屏障。“一水”指伊洛河。依托伊洛河两岸生态景观及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旅游服务、文化商贸功能,形成兼具生态景观、历史文化、新兴产业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一河两岸综合发展带。“四廊道”指四条入城生态廊道。分别是坞罗河生态廊道、后泉沟生态廊道、石河生态廊道、西泗河生态廊道。“两心”指宋陵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新城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中心。“三轴”指串联宋陵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新城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和康店片区服务中心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串联运河文化城片区中心、宋陵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和芝田片区服务中心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串联新城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和河洛片区服务中心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

“八片区”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永安-芝田片区、站街片区、康店片区、河洛片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芝田-北山口园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二)优化蓝绿空间布局

构建“两屏一带、四廊多园”的蓝绿网络结构。“两屏”指邙岭和青龙山形成中心城区西北、东南方向生态屏障。“一带”指伊洛河生态景观带。“四廊”指坞罗河生态廊道、后泉沟生态廊道、石河生态廊道、西泗河生态廊道。“多园”指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等各类公园绿地。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至2035年,基本实现住房供需平衡、住房供应多元、职住结构优化、环境质量改善的总目标。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合理布局保障性住房,优化职住关系,促进职住平衡。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两级、两类”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两级”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片区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分别为宋陵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新城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中心,片区服务中心分别为芝田、康店、河洛、站街片区四个服务中心。“两类”指综合服务类中心和特色职能类中心。综合服务类分别为宋陵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新城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中心,特色职能类分别为体育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火车站商业中心、孝义兵工厂文创中心、运河文化城文旅中心等。

(五)有序推动城市更新

通过“存量挖潜、提质增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设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六)彰显城市风貌特色

构建“水绿筑本底、六轴构骨架、多点作点缀”空间景观结构。“水绿”指由伊洛河、坞罗河、后泉沟、石河、西泗河等滨水景观绿廊,神都山郊野公园、西泗河郊野公园、礼泉-伊洛河郊野公园、永定陵郊野公园、洛汭历史文化片区等区域公园以及生态景观形成景观基底。“六轴”指依托诗圣大道、人民路-中原西路、孝义路-永安路、紫荆路形成四条景观大道主轴;依托新兴路、杜甫路形成两条景观大道次轴。“多点”指综合服务中心景观节点、体育中心景观节点、洛汭文化景观节点、巩县石窟文化节点、运河文化城文化景观节点、孝义兵工厂景观节点、康百万庄园文化景观节点、稍柴遗址文化节点、启圣阁文化景观节点、宋陵文化景观节点等。

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结构

优化各类用地结构。以“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质量提高”为建设用地总体发展策略。锁定建设用地总规模,坚持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与城镇开发边界内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

(二)促进绿色低碳能源结构转型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节能降耗,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构建绿色、安全、可行的能源供应体系,积极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强化水资源保障与优化利用

通过积极争取伊洛河和南水北调取水指标,合理优化及调配水资源,形成多水源、多级调蓄的供水安全保障格局。按照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和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加强用水管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巩义市工业生产用水、生活及生态用水占比。

八、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构建多元通达的市域交通体系

1.通用机场:巩义机场定位为A2类通用机场,主要承担公务出行、旅游服务等。

2.水运:规划形成沿伊洛河的水运航线。

3.轨道交通:结合区域铁路网规划,在巩义市境内规划形成高铁(城际)、普铁、市域铁路等多层级轨道交通体系。

形成4条客运线路,分别为郑西高铁、郑银高铁、陇海铁路、市域铁路K2线(支线)。推动陇海铁路改线工作,规划保留原陇海铁路巩义站客运功能,将货运功能外迁至巩义东站。保留上街铝厂专用线,新增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站街园区专用线。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3处铁路客运枢纽,分别为巩义站(普铁站)、巩义高铁站(郑银高铁)和巩义南站(郑西高铁);形成2处铁路货运枢纽,分别为黑石关站、巩义东站。

4.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两横三纵”高速公路网。“两横”为连霍高速和郑洛高速,“三纵”为沁伊高速、焦唐高速和焦平高速。布局11处高速公路出入口,保留巩义站、杜甫故里站、青龙山站、涉村站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结合郑洛高速、沁伊高速、焦唐高速的规划建设,在康店、回郭西、鲁庄、西村、小关、米河北、米河南新增7处高速公路出入口。

5.国省干线公路:构建“四横四纵”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四横”为S312、S314(中原西路)、S315、G310;“四纵”为G207、S235、S234、S238。

6.客货运枢纽:规划巩义南站、巩义站、客运总站、巩义高铁站4个综合性客运枢纽。各镇配置不少于1处镇级客运站。

(二)构建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1.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网由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级构成。规划骨干道路网络形成“一环六横五纵”格局。

I级主干路包括洛滨路、芝田路、山河大道和G310,形成外围环路。

II级主干路形成“六横五纵”格局。其中,六横为河洛大道、诗圣大道、新兴路-人民路、中原西路、杜甫路、巩城大道;五纵为孝义路-永安路、建设路、和平路-望嵩路、滨河路-石河路、紫荆路。

2.公共交通

规划由市域铁路K2线(支线)、常规公交为主导,形成城市多层级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通过公交干线服务城市主要发展轴带、接驳客运枢纽及轨道站点,积极发展支线公交、社区公交及定制公交,作为干线公交的补充和服务升级,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

规划4处公交综合枢纽站,12处公交综合停车场,实现内外交通的一体化衔接。

3.城市停车

构建“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结构,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停车供给体系。

4.慢行系统

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特征,规划“五横五纵”的慢行I级廊道,五横:诗圣大道、中原西路、杜甫路、巩城大道、人民路;五纵:石河路、永安路、建设路、紫荆路、山河大道。规划“六横四纵”的慢行II级廊道,六横:洛滨路、伏羲路、永新路、君道路、永定路、仲鲁路;四纵:新华路、桐本路、嵩山路、三彩路。

九、保障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支撑

(一)防灾救灾体系

1.建立高效完善的洪涝防治体系

划定市域范围内重要河道、水库、沟渠、洪泛区等洪涝风险控制线,管控雨洪行泄和蓄滞空间,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

2.提升防灾水平

市域现状存在重大危险源单位、油气长输管道及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项目在选址建设前进行风险评估,避让高风险地区。巩义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和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按照Ⅶ度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重要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规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应急指挥中心等维持城市功能建筑物,以及生命线工程系统建筑物,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3.增强应急和保障能力

(1)统筹保障应急应战空间,加大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

(2)健全应急救护系统

推进建立以应急管理平台和应急指挥场所为中心,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支撑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人防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

推动市镇两级消防救援场所建设,至2035年,中心城区消防站达到15座,外围镇消防站达到13座。

(3)完善避难疏散系统

合理布局避难场所。至2035年,中心城区及外围镇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

以干线公路网、城镇干道网为主通道,构建多方向、多层级、多路径适应多情景的应急救援网络。

(4)加强应急医疗系统

结合城市居住区、集中公共活动场所和大中型避难场所,加强应急医疗中心的建设和预留,中心城区建设紧急医疗救助中心,至2035年,实现中心城区的应急医疗中心3公里范围内可达。

(5)构建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

建设供水、供电、油气、通信、交通等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完善重大供水设施双水源、双电源双回路及清水互联互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二)市政基础设施

1.提升供水系统保障

至2035年,规划第一水厂、第二水厂(鲁庄水厂),扩建坞罗水厂、第三水厂(涉村水厂)。规划两座工业水厂。

2.加强污水治理与再生水利用

至2035年城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到100%,完善再生水系统设施建设。至2035年,市域规划万吨以上规模污水处理厂7座。

3.推进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系统建设

至2035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4.增强电力供应保障

至2035年,现状220千伏芝田开关站升级改造为500千伏芝田变电站,规划2座220千伏公用变电站,9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其中中心城区规划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

5.完善天然气供应系统

至2035年,新建巩义东门站及LNG储气站、康店镇门站、回郭镇储气站等燃气厂站,连通昆仑-华润高压管道,推动回郭-永安高压燃气管道建设,完善中压管网成环,提升中心城区供气可靠性。

6.构建清洁供热体系

至2035年,新增巩电热电厂燃气锅炉房,对大唐热电厂进行余热利用改造,加快推进豫联热电厂背压改造,构建热电厂至中心城区、镇区长输管道,完善中心城区供热管网成环,均衡城乡供热发展。

7.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通信核心机房及配套基站,合理保障通信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加快邮政分拣中心和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8.环卫基础设施

新建巩义市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处理规模为1200吨/日。各镇共建设垃圾转运站29座,环卫停车场3座。

十、规划传导和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传导。探索巩义市级-镇级上下传导体系。完善单元层面规划编制工作。以巩义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建立“二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建立规划体检评估机制。构建“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反馈调整机制。作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安排年度计划、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动态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

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在明确规划刚性管控要素的前提下,实现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在规划体系、空间布局、数据底版、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统一。

强化规划实施政策措施。严格落实上级国土空间相关法规,完善空间管控政策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附件
主办单位:巩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中原西路 邮编:4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