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拼搏实干,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据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428666万元,比上年增长 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467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809076万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570123万元,增长 9.2%。人均生产总值30358元,增长16.2%。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5:23.5。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188.1亿元,增长21.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7.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小幅上涨。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 个百分点。八类价格呈现“四升四降”,其中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等价格比上年小幅下降,食品、烟酒及用品等价格略有上涨(分类价格详见附表1)。
二、农 业
全年粮食增产,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量18.4万吨,比上年增产13.5%。其中:夏粮产量9.3万吨,增产14.3%;秋粮产量9.1万吨,增产12.6%。进一步扩大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年末果园面积14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0公顷,总产量63230吨,比上年增长10.1%。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规范养殖小区达到10个。
造林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年成片造林面积达 867公顷,成林抚育作业面积8000公顷/次;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000公顷/次;当年新育苗面积 202.1 公顷,四旁植树83万株。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产量28445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5883 吨,增长19.3%;禽蛋产量10732吨,减少4.0%;奶类总产量3890吨,比上年减少0.9%;水产品产量1117吨,减少1.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0.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14305台和5491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03808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255公顷;旱涝保收田12786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产销基本衔接。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2.3 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工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规模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规模工业产品产销率96.9%。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详见附表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实现利税总额34.7亿元,增长9.5%;资产负债率64.7%。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07.94%,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下滑。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4.8亿元;亏损企业12家,亏损面为3.4%,亏损企业亏损额0.24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 5.4%。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面积67.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万平方米;实现营业利润172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9.4%;其中:城镇完成投资82.8亿元,增长23.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亿元。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市定重点工程100项。豫联集团环保综合机组一台机组发电和巩义市二电厂的扩建,垃圾处理场一期建设及石河道治理工程,以及火车站广场改造、工业品博览中心等重点工程的完工和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增添新的活力。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运输旅客5191万人,比上年增长11.0 %;运输货物5195万吨,增长11.0%。全年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77530万吨公里(公路运输),比上年增长10.0%;完成旅客周转量15762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8449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60万元,比上年增长36.2%;电信业务总量84589万元,增长10.1%;固定电话到达户数228929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20700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7822户,比上年增长101.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68.6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7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分地区看:城区零售额38.2亿元,增长16.9%,农村零售额 24.7 亿元,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3亿元,增长15.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91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30%;全年出口总值12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6年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12万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新口径工商税收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财政支出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30944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城市维护费支出4198万元,下降3.5%;基本建设支出18244万元,增长7.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4745万元,增长7.1%。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8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6.6亿元,比年初增加8392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款为81.3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50.4亿元,比年初增长17.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2.5亿元,比年初增加27894 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2亿元,比年初增加57635万元。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3704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人身保险费收入11209万元,比上年增长33.7%;财产保险费收入2495万元,比上年增长1%。人身保险赔款金额753万元,比上年增长9.1%;财产保险赔款金额1762万元,比上年增长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50人,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055万元。全市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活动,2006年取得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项,郑州市级2项,巩义市级19项,杰出贡献奖2人。全年共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5 项。2006年末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36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 项。2005年授权专利技术27 项,其中发明专利 4项,实用新型专利 2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2006年申请专利技术204项。已挂牌运作的产学研基地28家。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6年底,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110人,质量检验机构1个,计量监测机构 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食品和化工产品236批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高中14所,在校学生18908人;初中52所,在校学生44171人,初中入学率98.56%;小学校137所,在校学生53195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11825人;全市共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1所,6个培训机构,20个镇办实用技术培训基地;2006年约有15000人参加实用技术上岗培训。2006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862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2006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 6.7 万户。群众文艺活动更加活跃,全年文艺广场共举办活动 205场次,观众达41多万人次。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市档案馆年末存放各类档案资料达99719卷(册)。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9个,其中有医院、卫生院26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有床位数1731 张,卫生技术人员2365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59.1万人进入互助共济、协约抗险医疗保障体系。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全年共组织群众性竞赛16次,其中大型比赛4次。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展开,学校体育更加活跃,有95.5%以上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完成了东区25.3公里的7条主干道和9条支路建设,建成了工业品博览中心、教育中心科研楼等一批重点工程和配套设施,完成了15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迁建,开工建设了120万平方米的7个住宅小区,东区开发初显形象。对老城建设路、新华路、人民路、交通路等10.9公里的主干道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路灯755套,新安装路灯1359套,各种管线全部一次性入地。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人员258人,环境监测站 1个,监理站1个。环保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共完成限期治理污染企业256家,止2006年有838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建成烟控区1个,面积 19.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6.5 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成效。2006年末全市总户数206897户,常住总人口 800691人,其中男404349人,女396342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45‰ ,死亡率4.76‰ ,自然增长率为4.6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3767元,比上年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4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6371元,增长6.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40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29元,比上年增长2.7%。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部分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9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福利院23个,床位 955张,收养人数503人。全市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2.2万人次,全市城镇进入低保人数5331人,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13815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 56846人,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数15467人,参加企事单位失业保险人数55542人,医疗保险人数36227人。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的人口数据均采用抽样调查数。
3、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附表1:
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别 2006年 2005年
一、居民消费价格 101.6 102.8
食品 105.5 101.9
粮食 101.9 98.4
肉禽及制品 106.2 96.3
蛋类 100.2 102.9
鲜菜 123.1 101.1
烟酒及用品 100.5 101.1
衣着 99.7 101.0
家庭设备及用品 102.4 100.3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8.5 96.4
交通和通信 99.1 99.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4 115.6
居住 101.7 100.4
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1.8 101.4
三、农业生产资料指数 106.7 109.9
附表2:
2006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6年 比上年增减%
一、 农产品产量(吨)
粮食 184292 13.5
夏粮 93420 14.3
秋粮 90872 12.6
油料 5612 4.6
棉花 928 -5.5
蔬菜 63230 10.1
水果 17330 -24.9
肉类 28445 15.2
猪肉 23465 25.6
蛋类 10732 -4.0
水产品 1117 -1.1
二、工业产品产量
发电量 373030万度 -6.7
原煤 367.3万吨 5.3
耐火材料制品 334万吨 33.6
石墨及碳素制品 45.8万吨 18.0
铝 27.7万吨 4.4
铝材 42.3万吨 17.8
电线 17万公里 14.6
钢芯铝绞线 13万吨 17.3
烧碱 7.1万吨 7.9
纯碱 14.7万吨 -17.7
工艺美术制品 93497万元 67.7
自来水 1449万吨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