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敬业奉献,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00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64万元,比上年增长16.4%;第二产业增加值1109330万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355804万元,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1905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74.0:23.7。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958039万元,增长22.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3.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04106万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3.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8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7.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中仅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烟酒用品价格与上年持平,其余各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理想,在经济总量中,外向型经济所占份额偏低;旅游带动作用不太明显;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
全年粮食增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粮食总产量161321吨,比上年增产28.9%。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4572公顷,产量92392吨,增产25.7%;秋粮播种面积23530公顷,产量68929吨,增产33.4%。全年经济作物总面积达7708公顷,比上年增加911公顷。一些优良品种的推广,以及大枣、石榴和反季节蔬菜等种植面积扩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造林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6.8公顷,成林抚育面积9015公顷,幼林作业面积7403公顷/次,比上年增加1953公顷/次;当年新育苗面积160.8公顷。
畜牧业发展平稳,水产业发展较快。全年肉类产量18531吨,比上年增长9.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5988吨,增长14.3%;禽蛋产量12722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1251吨,增长30.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7.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0%;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14550台和5208辆,分别比上年增加2057台和2471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3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195公顷;旱涝保收田12511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产销基本衔接。2003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32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642324万元,比上年增长33.3%;限额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0303万元,比上年增长2.7%。工业产品产销率98.6%。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99546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利税总额192477万元,增长29.5%;资产负债率68.2%。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3920元/人,比上年增长20.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4,比上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下滑。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84163万元,比上年增加21747万元;亏损企业24家,亏损面为7.8%,亏损企业亏损额2811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6703万元,比上年增长72.8%。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86个,施工面积4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7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49个,当年一次交验合格46个,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1.1万平方米,实现营业利润76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7997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80.9%,其中:城镇完成投资316442万元,增长3.6倍;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148181万元,增长3.5%;农村农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74万元,比上年下降36.4%。从投资渠道观察:基本建设投资160250万元,增长3.8倍;更新改造投资151900万元,增长5.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4292万元,增长21.5%。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市定重点工程30项,豫联能源集团工业园区一期工程、永通特钢公司、明泰铝业、顺源铝业、碱业公司等一批新上工业项目如期投产或完成年度计划,陇海路石河道大桥建成通车,第二高中新校已建成如期交付使用,建设路、新兴路、新华路改造顺利完成。这些重点工程的完工和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公路运输旅客3272万人,比上年增长2.8%;运输货物2564万吨,增长7.6%。全年共完成货物周转量93807万吨公里(公路运输),比上年增长8.3%;完成旅客周转量10284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446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91万元,比上年下降0.3%;电信业务总量9952万元,下降2.7%;移动通信业务总量28103万元,增长45.7%;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6万门;固定电话到达户数182780户,年末市话、农话到达户数分别达到38060户和101685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86300户,增长42.7%;互联网用户达到18001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6.8部/百人,比上年提高9.1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分地区看:城区零售额202131万元,增长8.3%,农村零售额233095万元,增长1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0300万元,增长26.0%;餐饮业零售额48813万元,比上年下降37.4%;其他零售行业零售额26113万元,增长25.6%。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15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7%;全年出口总值32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3年景区景点共接待国际、港澳台游客3400人次,国内游客151200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新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2375万元,比上年增长43.4%,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2293万元,比上年增长36.8%。新口径工商税收2814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财政支出72125万元,比上年增长34.2%;用于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16409万元,比上年增长41.5%;城市维护费支出2067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基本建设支出5399万元,比上年增长22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031万元,增长89%。
金融形势稳定。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金融工作基本走出风险低谷,步入正常运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848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9396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22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款为58638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13923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728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6485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8506万元,比上年减少3624万元。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9032万元,增长10.5%。其中人身保险费收入64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5%;财产保险费收入2624万元,比上年增长3.8%。人身保险赔款金额449万元,比上年增长65.1%;财产保险赔款金额1511万元,比上年增长3.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86人,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83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全市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全年共取得科技进步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1项,郑州市级3项。全年共实施科技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郑州市级22项,巩义市级2项。2003年,全市共有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19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项。授权专利技术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挂牌运作的产学研基地28家。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130人,质量检验机构2个,计量检测机构1个、锅炉所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产品1050个批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我市继续实行以全员合同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高考升学率再创新高,巩义第二高中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位居郑州六县区首位。2003年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2所,在校学生15341人,增加1028人,当年毕业学生3812人;普通初中50所,在校学生64251人,增加2804人,初中入学率99.1%,当年毕业学生19172人;小学校145所,在校学生78679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当年毕业学生2233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229人;全市共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98所,2003年有2000人参加实用技术上岗培训。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4194人。
十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2003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4.7万户。群众文艺活动更加活跃,全年文艺广场共举办活动60余次,观众达30多万人次。全年共出版《巩义报》253万份。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市档案馆年末存放各类档案资料达90834卷(册)。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有医院、卫生院24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065张,卫生技术人员2306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58.5万人进入互助共济、协约抗险医疗保障体系。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全年共组织群众性竞赛24次,其中大型比赛4次。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展开,学校体育更加活跃,有96.5%以上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9人,向社会输送体育骨干人才20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人员231人,环境监测站1个,监理站1个。环保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共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5个,治理污染企业247家,有211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建成烟控区1个,面积12.6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6.4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成效。2003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47‰,死亡率5.37‰,自然增长率为4.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199元,比上年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4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支出5001元,增长14.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3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0元,比上年增长9.0%。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
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福利院19个,床位856张,收养人数495人。全市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20万人次,全市城镇进入低保人数5555人,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13258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6450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达100%。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0466人,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数8217人。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的人口数据均采用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数。
3.本公报中的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