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保证了国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2628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44万元,下降5.2%;第二产业增加值880607万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313031万元,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602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71.9:25.0调整为2.7:71.8:25.5。在国民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74.3亿元,增长14.4%,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60.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为82.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中有3种价格上涨,其余全部下降。价格上涨的3类分别是,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以及居住。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够强,在经济总量中,外向型经所占份额偏低;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业
全年粮食减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2年因遭遇严重旱灾、雹灾,造成粮食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25158吨,比上年减产23.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7698公顷,产量73505吨,减产24.9%;秋粮播种面积25785公顷,产量51653吨,减产21.7%。全年经济作物总面积达6797公顷,比上年增加340公顷。一些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加,以及大枣、石榴园等林果面积的扩大,进一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造林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43公顷,比上年增加634.2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000公顷,幼林作业面积5450公顷/次;封山育林面积3870公顷,比上年增加267公顷。
畜牧业、水产业发展平稳。全年肉类产量16961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3982吨,比上年增长3.7%;禽蛋产量12404吨,增长3.4%;水产品产量961.5吨,增长1.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4.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12493台和2737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24320万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240公顷;旱涝保收田1247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产销基本衔接。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8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481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7%;限额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产品产销率97.1%。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39783万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148647万元,增长27.7%;资产负债率64.5%,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5665元/人,比上年增长18.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50.93,比上年提高了8.16个百分点。但仍有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162416万元;亏损企业23家,亏损面为7.4%,亏损企业亏损额4430万元,比上年增加1649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1961万元(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核算),比上年增长18.2%。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79个,比上年增加3个,施工面积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51个,当年一次交验合格27个,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2.3万平方米,实现营业利润642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城镇完成投资69367万元,增长17.2%;农村农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143208万元,增长4.8%。从投资渠道观察:基本建设完成33168万元,减少14.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3139万元,增长201.8%;其他投资完成435万元,下降77.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32万元,增长127.9%。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市定重点工程23项,豫联能源集团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东区四路工程已建成通车,陇海路石河道大桥开工建设,第二高中新区已建成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路改造全线展开,永安铝电集团碳素工程于12月投产,明泰铝业热连轧生产线试产成功。这些重点工程的完工和建设,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年公路运输旅客3183万人,比上年增长5.8%;运输货物2383万吨,增长6.6%。全年共完成货物周转量86618万吨公里(公路运输),比上年增长7.1%;完成旅客周转量9946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911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电信业务总量10229万元,增长14.3%;移动通信业务总量19283万元,增长36.7%;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1.96万门;年末市话、农话到户数分别达到43948户和121359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30546户,增长116.3%;宽带网用户达到1698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7.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7.2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8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分地区看:城区零售额186600万元,增长14.0%,农村零售额198214万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9203万元,增长11.2%;餐饮业零售额78036万元,比上年增长0.9%;制造业零售额75058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他零售行业零售额62518万元,增长16.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全年出口总值2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倍。
旅游业持续发展。2002年景区景点共接待国际、港澳台游客3378人次,国内游客150580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新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7743万元,比上年增长25.4%,是五年来我市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2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8.0%。新口径工商税收238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1%。财政支出53751万元,比上年增长22.3%;用于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1309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城市维护费支出1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基本建设支出1651万元,比上年增长41.7%。
金融形势稳定。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成效显著。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577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4.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62734万元,比上年增加54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480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429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1080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7627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2129万元,比上年减少11723万元。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8174万元,比上年增加3029万元,增长59.7%。其中人身保险费收入5647万元,比上年增长88.7%;财产保险费收入2527万元,增长18.9%。人身保险赔款金额272万元,比上年减少76.19%;财产保险赔款金额1466万元,增长26.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36人,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550万元。全市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全年共取得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其中:省级2项,郑州市级4项。全年共实施科技项目30项,其中,省级3项,郑州市级17项,巩义市级10项。2002年,全市共有技术创新试点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16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授权专利技术2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已挂牌运作的产学研基地28家。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2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130人,质量检验机构2个,计量监测机构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产品1500个批次,抽查商品200批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我市继续实行以全员合同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高考升学率再创新高,巩义第二高中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位居郑州六县区首位,并以最高分通过郑州市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1所,在校学生14313人,增加2631人,当年毕业生3216人;普通初中63所,在校学生61447人,增加3293人,初中入学率98.6%,当年毕业学生16715人;小学校196所,在校学生89812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当年毕业学生2217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095人;全市共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09所,2002年有1700人参加实用技术上岗培训。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80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2002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4.6万户,成功地举办了13期河洛艺苑。全年共出版《巩义报》253万份。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市档案馆年末存放各类档案资料达90638卷(册)。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有床位数1464张,卫生技术人员1947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33.6万人进入互助共济、协约抗险医疗保障体系。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全年共组织群众性竞赛60次,其中大型比赛4次。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展开,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有96.5%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向上级输送体育人才7人,向社会输送体育骨干人才20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人员187人,环境监测站1个,监测人员54人。全市共有森林公园2处,风景名胜区5个,总面积99.68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9.58%。环保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共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57个,完成投资4521万元,治理污染企业157家,有838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建成烟控区1个,面积12.6平方公里,建成噪声标区6.4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2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86121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54‰,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为4.3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505元,比上年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比上年增长24.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4%),人均消费支出4323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0元,比上年增长4.5%。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
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8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福利院18个,床位216张,收养人数141人。全市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148976人次,全市进入低保人数6803人,其中城镇5188人,农村1615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6450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积100%。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0150人,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数7811人。
注:
1、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中的人口数据均采用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