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巩义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市林业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建管局、市交通局等单位对2025年4月份巩义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形成分析报告如下:
一、气候趋势预测【根据巩义市气象台2025年4月份天气气候趋势预测】
(一)4月份总趋势
预计4月份降水量28~33毫米,较常年偏少0~2成;月平均气温16.5~17.5℃,较常年偏高0.5~1℃。
(二)4月份主要天气过程
4月9日前后,有小雨或零星小雨。
4月16-18日,有小雨。
4月26-29日,有小雨。
二、自然灾害形势分析
(一)气象灾害风险
4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干旱可能露头或发展。 沙源地温高雨少、冷空气活跃,我市面临较高沙尘天气风险。冷空气活动间歇期,可能出现阶段性雾或霾天气,需做好防范措施,应对冷空气过程对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二)森林火灾风险
4月份预计全市降雨少,气温快速回升且较常年偏高,大风 天气多发;4月份进入清明祭祀、春耕生产、野炊踏青等人为活 动频繁期,预计全市涉林景区、森林公园等区域游玩人员数量剧 增,野外人为火源管控难度大,极易引发人为森林火灾。
(三)农业生产风险
4月份我市小麦正处于幼穗分化关键时期,是抗寒能力最弱 时期,强降温天气可能导致小麦发生冻害;进入4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红蜘蛛等病虫害进入多发、并发期。
(四)地质灾害风险
4月份全市地质灾害需重点关注山区特殊气象条件下的隐患。同时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坡建房、修路、水利、能源设施等项目造成的工程活动扰动强烈,也存在一定风险。
三、防范应对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气象部门应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通过公共媒体及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滚动预报和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做好防护准备。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商场、学校、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主要涉灾部门要切实加强沟通和会商,做好重点区域、重要时段的监测预警工作,牢牢掌握防灾减灾主动权。
二是防范大风天气。市建管等部门要关注大风带来的不利影响,督促加固围板、临时构建物、广告牌等,尤其注意塔吊、脚手架等高空作业,严防发生坠落、坍塌等事故。各有关行业部门要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停止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公园、景区、游乐场等户外场所的主管单位及属地镇(街道)要及时发出警示信息,做好景区内临时建筑、照明设施、景观介绍牌和广告设施、室外游乐等设备加固工作。
三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农业农村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导农户在强降温天气来临前提前浇水,调节地面小气候,减少地面温度变幅,减轻低温危害。要加强病虫害监测,根据病害发生情况,指导农户合理选择农药品种。
四是防范降水天气。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预警信息,按各自职责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市公安部门需增加路面执勤警力投入,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对道路交通带来的影响,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重点时段、恶劣天气行车安全风险提示警示。市交通等部门和相关镇(街道)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加强对重点路段、桥梁等部位的排险和防范,特别是山区道路,要加强安防设施的维护完善,及时处置安全隐患。提前储备应急装备物资,防止因道路湿滑引发事故。市建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在建工地、地下空间、下穿立交、隧道涵洞等易积水点的巡查和防护。加强降雨天气下城区道路的清扫工作,防止地面湿滑带来安全隐患。市资源规划部门要监督指导各镇(街道)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群防群测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应对准备。市文广旅体部门要加强涉山涉水旅游景区的隐患排查,提醒游客密切留意气象信息和预警信号,审慎安排户外活动,避免在恶劣天气下出游。市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做好供电、供水和供气相关工作,及时对设备设施进行隐患排查,消除隐患,保障广大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工作。
五是防范森林火灾。市林业部门和相关镇在重要时间、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段加强森林防火督查力度,重点检查森林防火工作责任落实、防火宣传、火源管控、隐患治理、值班值守、队伍备勤等情况。在高火险时段,护林员等人员要加大巡山护林频次和密度,及时制止林区林缘一切违规用火行为。市文广旅体部门要加大涉林景区火源管控和森林火灾预防,所有涉林景区入口设立入山检查站,对进入林区人员严格落实火源检查,从严、从细、从实管控好野外火源。
同时,其他行业领域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坚决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是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各镇(街道)、各有关单位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保持通讯联络畅通,遇到重要情况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在重点时段要提前预置力量,做好救援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