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供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供给,在我市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结合当前工作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站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发展大局,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围绕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以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构建更加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依托社会公众、创新创业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园区,形成由各类创新载体、产业园区、行业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知识产权公服务供给主体,力争到2023年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各开发区、区县(市)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依托“郑质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本功能模块,基本建成 “一站式”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全领域全链条高效汇聚,知识产权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配置齐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便利度和可及性显著提升。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有序发展,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着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和示范园区,郑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达到20家,力争更大程度、较高水平满足社会公众和各类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助力我市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任务
1. 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公共服务节点网点
依托国家、省、市有关知识产权大数据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郑州市“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贯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汇集和整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势资源,提供知识产权大数据服务、运营服务、保护服务、综合服务、政务服务和培训服务,逐步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网点建设和布局,建设由郑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所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骨干节点,完善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在郑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为重要网点,以各类行业组织、国家(省、市)专利导航园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援助)工作站、商标业务郑州受理窗口、商标品牌指导站、市场监管所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等为一般网点的立体化布局,推动我市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提升,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2. 健全服务体系,扩展公共服务范围
加强专业便捷的知识产权公共咨询服务,健全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咨询、高价值专利培育、基础代理、管理咨询、维权保护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为全市中小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托管服务,降低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成本、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能力。加强展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持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建设,为企业商标品牌布局提供辅导、培育、援助、指引等公共服务。鼓励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利用知识产权规则参与对上市培育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和上市辅导,对上市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可控、技术匹配度、价值贡献度、诉讼纠纷、技术水平、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培训,提供IPO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3.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开展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前沿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研究分析和发布。加大政府购买知识产权服务力度,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深度加工的专利信息和增值服务,重点支持针对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在关键技术或者“卡脖子”技术领域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信息利用、预警发布、海外维权咨询等基础性公共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价,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能力专项培训,向中小微企业定期推送产业专利分析、发展态势分析等公共服务产品。
4. 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
充分发挥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优势,引导社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丰富服务产品供给,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在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情报机构、公共图书馆、行业组织、市场化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或者低成本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组织法律、技术、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专家人才,为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高校学生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的优势审查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集中审查、优先审查、查新检索、公益培训等公共服务。汇集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资源,向中小微企业推送、共享产业专利分析、发展态势分析、风险预警分析、海外维权服务等信息。
5. 推动资源对接,服务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协作机制建设,实现资源对接和共享,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汇聚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和国家级快速维权机构的叠加优势,依托拟建沿黄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中心,提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服务,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机制,促进区域间知识产权融合提质发展。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品牌机构培育等方面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合作。
6. 夯实人才基础,加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全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开展干部培训,切实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干部队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服务市场主体支持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干部队伍,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供给水平凝聚力量、夯实基础。支持建设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吸引金融、信息、法律、代理、转移转化等领域专业人才纳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信息人才培训体系,面向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专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系统化培训,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溢出人才进入创新主体、有关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有关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重点工作
1. 加强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
制定完善《郑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清单》,扩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范围,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指导各开发区、区县(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开发区、区县(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和明确各开发区、区县(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具体内容和牵头部门,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规范化管理,加快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均等化。统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细化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时限。
2. 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支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金融机构形成专业化、体系化服务网络,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质量创造和高价值转移转化中发挥作用,助力知识产权在实施转化中实现价值。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和其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作用,打通知识产权运营链条,促进平台、机构、资本、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要素融合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与实体产业相互融合。引导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开展合作,面向产业专利集群、区域商标品牌、版权精品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保险等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发展。
3. 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作用,健全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检验鉴定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实现行政确权、仲裁调解、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利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郑州受理处,强化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信息汇集、政策指导、预警提示、专家支持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加大海外维权援助力度。建立我市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专家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机构名册。
4. 完善基层服务网点布局建设
支持辖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援助)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明确服务内容,吸引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提供知识产权综合业务培训服务。加强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创新主体开展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经验分享,不断提高维权保护意识。建成5—7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作站,配备信息服务终端设备, 及时发布政策法规、通知公告、行业动态、宣讲会议等信息,组织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维权公益援助。引导有条件的基层网点开展专门查询、导航定向策略等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5. 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依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和拟建郑州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与预警中心,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案件监控、纠纷应对指导、信息共享、培训宣传等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与我市经济产业互补性强的国家和我市重点产业市场比较集中的国家中,开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共服务,定期发布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资讯。针对外向型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讲座,支持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预警和维权援助。
6. 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在郑州市及高新区、金水区、郑东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等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集聚区域,建设由郑州市主导、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共建运营的集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服务信息、需求信息、信用信息等资源信息于一体,具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贯标、知识产权托管等功能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增设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链接,提升社会公众网上知识产权业务办事体验,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依托郑州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试点,开设以专利申请咨询、专利转化运用咨询、专利托管咨询、专利维权咨询等服务为主的专利服务模块和以商标注册咨询、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咨询、商标有效运用和商标维权指导为主的商标服务模块。
7. 服务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
建设集代理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保险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建设10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10家以上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辅导机构,支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面向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围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前沿产业布局培育高价值专利,针对关键技术或者“卡脖子”技术培育60个以上高价值专利组合。支持在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吸引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产学研服”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有效获取高质量高价值创新成果。
8. 支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
加强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在金水区、高新区、郑东新区等重点区域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布局,提供代理、信息、咨询、金融、法律等相关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新需求为基础,主动对接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提供定制化知识产权特色公共服务,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高质量创造、运用、保护的作用,支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前沿产业的发展,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服务取得新突破。
9. 发挥专利导航园区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两个省级专利导航园区以及15个市级专利导航园区,开展宏观和微观专利导航,通过专利导航分析为园区内的企业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项目投资、重大研发项目全过程和技术成果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预警;开展产业规划类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公共服务,发挥自身服务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相关产业创新决策和企业专利运营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完善专利导航和专利运营培训课程体系,广泛开展专利导航和专利运营系统培训,宣贯专利导航和专利运营项目成功案例,培养专利导航、专利运营等复合型人才。
10. 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长效机制和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定期发布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加强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做好专利、商标代理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形成协同效应,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恶意商标注册行为。支持依托政务服务网适时公布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名称、服务范围、资质条件等信息。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评价体系,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分级分类评价,营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环境,推动我市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推进和指导工作。建立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畅通公共服务工作渠道,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2. 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和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政策支持,加强公共服务区域协同,实现资源对接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和各开发区、区县(市)联动,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加大支持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政策引导,以市场化自主运营和政府奖补相互结合为原则,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各开发区、区县(市)持续优化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保障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水平。
4. 强化监督管理
各开发区、区县(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落实,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郑州市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纳入考核体系,对本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总结,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