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政办〔2023〕12号
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巩东新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巩义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巩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11日
巩义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巩义市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55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郑政办〔2022〕102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巩义市深化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1.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强化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对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严格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抗震设防能力。
2. 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按照国家、省、郑州市的要求,持续推进完善郑州巩义大峪沟基本站建设工作,完成地震信息节点建设工作,提高了地震监测速报能力。不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工作,群测群防体系得到加强,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得到提高。
3. 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修订完善了市级地震应急预案,按照机构改革后的组织架构,设置并完善了巩义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为全市的地震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依托市消防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720人,镇(街道)和村(社区)救援队伍等救援力量,初步建立3000余人的应急救援队伍。
4. 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弘扬防震减灾文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形成了公益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丰富和创新宣传载体,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六进”活动常态化,营造了防震减灾良好文化氛围.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十四五”时期历史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三是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和巩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狠抓责任落实,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四是科学技术进步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为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五是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事业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指示精神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且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
我市位于华北地区构造区河淮平原块体西北部,处在华北平原地震带南部,区域性断裂比较复杂,地震灾害风险高,地震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需进一步落实,农村地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整体较弱的局面亟待改善。
我市的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防震减灾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相对落后,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不足,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与工作需要相比不足,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尚需提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防震减灾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巩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高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立足服务巩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地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激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依法治理,社会共治。聚焦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共建.增强防震减灾机构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达到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防震减灾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防震减灾工作走在郑州市前列。
“十四五”主要量化指标
序号 | 类别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1 |
地震 灾害 风险 防治 能力 |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完成量 | 达到100%。 |
2 | 市级地震危险性图、灾害风险区划图覆盖面积 | 达到100%。 | |
3 | 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覆盖范围 | 达到100%。 | |
4 | 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 | 应评工程的100%。 | |
5 | 地震 监测 预测 预警 能力 | 地震监测能力 |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 |
6 | 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 | 不低于80% | |
7 |
地震 应急 响应 服务 能力 | 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 |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镇(街道)达到100%。 |
8 |
地震应急响应时效 | 震后30分钟内与灾区指挥中心联通,72小时内实现自我保障能力。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 |
9 | 通信保障能力 | 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前线指挥部临时应急通信保障率达100%。 | |
10 | 应急避难场所 | 城区面积不低于人均2平方米。 | |
11 | 防震 减灾 公共 服务 能力 | 面向公众服务事项 | 提供地震速报、各类便民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 |
12 | 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事项 | 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信息服务。 | |
13 |
全民 防震 减灾 科学 素养 | 科普阵地建设 | 建设1处防灾减灾体验馆。 |
14 | 防震减灾示范单位创建量 | 新建郑州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不少于2所。 | |
15 | 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 | 不低于90%。 | |
16 |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培训率 | 达到80%以上。 | |
17 | 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比例 | 达到15%。 |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地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健全完善地震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加强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地震应急组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调联动、科学救援、保障有力的地震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完善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推进市级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发挥作用,强化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深化地震机构改革,理顺防震减灾职能,明确市级应急管理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推动地震安全风险防范融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优化整合应急指挥体系。整合市级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职能,搭建权威高效、扁平化的地震应急指挥架构;做好防震减灾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更新,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持。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调查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以巩义市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按照《河南省地震局关于印发河南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清地震灾害危险源和风险源。建立全市人口、房屋建筑等风险点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开展巩义市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编制巩义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在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中能够根据准确的基础信息数据得出相对精确的伤亡和损失,并实施快速、科学、有效、精准救援。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按照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达100%。
(三)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提升地震监测能力。新建测震监测台站1座,建设手段完备的综合监测网。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和定位精度,有效支撑生产安全事故处置和抗灾救灾工作。
提升地震预测水平。加强观测异常核实能力和异常核实人员、设备配备,强化地震安保服务。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力争取得减灾实效。
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建成地震速报与预警系统,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高数据处理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充分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建立立体化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科学高效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四)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演练体系。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市、镇(街道)两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探索以情景构建方法为基础编制完善地震巨灾应对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方法和标准,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健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督促指导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加强抗震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做好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的统筹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灾”基本需要。依托巩义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地震应急物资目录,加强地震现场流动监测,现场通信,灾害评估等设备、现场工作人员个人装备及相关物资保障,强化地震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完善震后信息发布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发布渠道,为震区开展应急救援及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撑。
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河南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DB41/T1754-2019),进一步完善巩义市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维护、管理和保障工作。在完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人口和经济社会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拓展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地震应急避难能力,并积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实现紧急状态下人员的快速就近疏散。
(五)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丰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推出一批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各类便民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防震减灾智慧服务精准化,建设供需对接、便捷智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产品清单。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全行业全过程公共服务业务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推动多元供给,引进社会力量,培育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市场。
(六)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坚持软、硬件并重,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普传播平台和科普产品体系。持续做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努力营造防震减灾良好文化氛围。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网格员作用,推动应急管理网格员承担防震减灾助理员职能,加大应急管理网格员和志愿者培训指导和服务范围。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建设。建设1处防灾减灾体验馆,持续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所(馆)、地震应急(安全)体验馆和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
(七)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河南省有关防震减灾领域的法律法规,积极落实法律法规中关于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防震减灾科普等有关规定。同时,加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贯彻。
推进依法行政。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持续开展法制培训和防震减灾普法活动,并将宣传培训纳入到应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等活动中,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将执法纳入到应急综合执法,落实权责清单制度,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
四、重点工程
(一)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巩义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全面调查地震构造环境、工程场地类别、房屋承灾体抽样调查、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等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巩义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
(二)地震监测站网建设工程
建设测震监测台站1座,建设手段完备的综合监测网。协调辖区内有可能发生非天然地震地区,以矿山等易发生次生灾害的企业为主体建设非天然地震监测站,提升非天然地震精准监控能力。
(三)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等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照应建必建的原则,依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DB41/T1754-2019),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远近结合、覆盖面广、设施配套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强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加强生活必需设施、安全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的维护保养。力争到2025年底,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
(五)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创建郑州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提升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业务培训。建设1处防灾减灾体验馆,深化“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推动建设市防震减灾体验馆,提供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科普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和建设任务,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强化资金保障
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确保规划实施给予合理预算资金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
(三)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开展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处置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加强过程管理,跟踪规划实施进展,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评估结果应用,提高规划实施成效。